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十年间
深度关注|推动纪检监察监督与财会监督贯通协调
推进国安机关工作高质量发展,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

中国农村系列调查:好地怎么撂了荒

发布时间:2016-08-01  来源:央视网  字体大小[ ]

  土地流转,提高种粮效益,国家都有了相关政策和措施,但是这些要落到实处都需要时间。眼下,村民们眼看着土地这样一天天闲置撂荒下去,既心疼,又无奈。他们盼望着这种现象早日改变。

《焦点访谈》 20160731 乡土中国农村系列调查:好地怎么撂了荒

  央视网消息(焦点访谈):民以食为天。我国人口多、耕地少,人均耕地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。要保证我们的粮食安全,每一分耕地都要格外珍惜。但是前不久,就在本应稻浪滚滚的时节,记者在湖北省的产粮大县随县,却看到了这样的景象:许多肥沃的农田里竟然长满了荒草。这是为什么呢?

  在湖北省随县群联村,记者见到了刚刚从外地打工回家的李金国和李义泽。眼前是他们两家的承包地,不过却是一片荒芜,有的地方已经成了堆放沙子的沙场,连沙堆上都长出草。

  李金国告诉记者,他外出打工,这地就一直荒着,有四、五年了。这一片有二、三十亩,往村子里走,撂荒的面积更大,起码有500亩,荒了一半。

  撂荒耕地的不只李金国他们所在的村子。在鲁城村,离村子近一些的稻田里,有人正在除草。地势稍高的地方,就能看到成片成片的摞荒地。村民张高志说,他们村撂荒的土地有两、三百亩,占耕地一半以上。

  记者一路走访了四、五个村庄,处处能看到摞荒的地块。有的荒地草太茂盛,干脆放养上了水牛;有的水田完全被放弃,里面长满了树木和荒草。当地人说,这些原来都是基本农田。

  随县是粮食大县,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,粮食产量在湖北省始终居于前五名。由于人口众多,人均耕地还不到两亩。虽然耕地稀缺,但是村民们反映,这两年撂荒的地却越来越多了。

  记者一路走访,撂荒土地确实不少,一位村里的负责人告诉记者,当地农作物一年两季,夏季种水稻,冬季种小麦。他所在的村1900亩基本农田,夏季还好些,冬季撂荒的现象更加严重,正常情况下也就种七、八百亩。

  2015年初,随县所在的随州市农业部门曾发布报告,对冬季小麦撂荒进行了调查统计。报告显示:包括随县在内,当地部分乡镇冬季土地撂荒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5.2%,同比增长4.9%。推算显示,随州全市常年冬闲田50万亩左右。冬夏两季都撂荒,也就意味着耕地一年到头都在晒太阳,难怪有些田地里连野树都长得这么高。那为什么好好的地就这么荒着不种呢?

  多位村民和当地农业部门负责人以种植水稻为例,给记者算了一笔账:每亩整理土地就需要100元,购买稻种、育秧、插秧200元,农药100元,施用复合化肥150元,收割又要100多元,抢农时的话雇用三、四个人工,每个人工还得50到80元。水稻每亩收获1000—1200斤,每斤售价1.2元计算,夏天忙上一季每亩就剩个三、四百元,这只相当于当地村民外出打工两、三天的收入。而冬小麦的价格和产量都不如水稻,收入更低,这两年随着生产成本提高,小麦收益就更差了。这也是冬季撂荒比夏季严重的主要原因。

  那话说回来,夏季水稻每亩三、四百元的收入,虽然不算高,但如果种上10亩,就是三、四千元,100亩就能收入三、四万元,在随县的均川镇,有种粮大户种了2000亩土地,一年下来利润有三、四十万元。那么为什么没人愿意多种地呢?

  随县万合镇郭家沟村支部书记彭明慧说:“现在有在外面打工的年轻人就说,我的地,我不要钱,你给我种上,不荒就行,那都没人种。”

  记者一路走来,看到田里干活的都是老人和妇女,没有青壮年。鲁城村村民张高志今年72岁了,家里只有他和老伴,孩子们都在外打工,老两口在家种地,后来年龄大了,农活有些干不动了,5年前就放弃了冬小麦的种植,家里的地一年有半年撂荒,收入也下降了。

  记者了解到,像这样的情况在当地不在少数。唐县镇白园村支部书记刘仁付告诉记者,他们村一共有4200多人口,出去打工的有2200多人,占劳动力比例70%左右。

  劳动力缺乏,是土地撂荒的原因之一,但是记者在鲁城村也看到了这样的情况:村民张高志想种地,但是田里没有水,这地依然没法种。他说,岗上没有水就种不成地,他们自己拿钱打的井,虽然旁边有沟渠,但从修好就没放过水。

  确实,在这些农田边,可以看到修好的引水渠,由于长期不用,有的已经断裂废弃,残存的渠道里积存着雨水,农民浇地只能用自己打的井,从井里引水的水管和旁边的引水渠形成了鲜明对比。那么早已修好的引水渠为什么没水呢?

  唐县镇农办主任张汉明说:“我这几个大的水库主渠道还没有完全修起来,得先有主渠道才能往下分流。”

  这位负责人说,在当地,除了大中型水库由县里负责外,占数量最多的小型水库及其配套设施都归乡镇负责,由于财力有限,通往一些村的主渠道还没修起来,也就放不了水,没有水也就种不了地。在群联村,村民李义泽告诉记者,他们紧临着县里负责的大水库,连接水库的主渠道也修通了,但有水也不放,还是种不了地。

  按照村民的指引,记者找到了引水渠,水渠原本三、四米宽,全是水泥铺就,看得出投入不小。但里面堆满垃圾,长满了荒草。怎么有了引水渠却用不上呢?记者找到了水库管理部门。

  随县水利局吴山水系管理处处长刘四新说:“两个镇政府对水库相当重视,去年还花几十万,把所有干渠都清淤了。所有的手续都办好了,没人来要水。”

  一方说不放水,一方却说没人要水,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?

  记者查阅湖北省相关规定了解到,农业灌溉用水属于有偿使用。当地水利部门说,他们无法直接面对一家一户,所以申请用水包括付费都由乡镇农业部门负责。记者找到了镇里的相关负责人—农办主任张汉明,他说,对有些村庄,这几年镇里确实没有帮助申请用水计划,但镇里也有自己的难处:“帮助协调把水放了下来,钱收不上来,这个不好解决,是个矛盾。10户老百姓,5户不交钱,目前还没有好办法。”

  因为一家一户分散经营,每户要求不一样,集中收费有困难,水放不下来,地也就种不成。随州市一份调查报告指出:土地撂荒现象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,有的甚至整冲整畈成片撂荒,对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造成较大影响。那么如何解决土地撂荒问题呢?报告认为,引导土地流转,提高集约化、规模化是当务之急。

  随县农业局总农艺师张明学认为:“我们现在提倡家庭农场,户均两、三个劳力,种植面积100亩到200亩,劳力投入、机械化、技术指导都合算,对粮食产量有利。”

  土地集中之后,便于规模经营,降低化肥农药和机械化作业的成本,包地的大户有可观的收入,把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民每亩每年能有七、八百元的收入,比自己种地收入要高,还能在农场中打工,再得一份收入。随县目前已被列入湖北省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县,当地正在全力推进这项工作。

  记者采访中还了解到一个情况,目前国家给予的粮食、良种、农资三项补贴每年每亩150元左右,直接发放到承包户手里,不管地种不种,补贴都照常发放。而土地流转之后,租地的大户享受不到这些补贴。

  唐县镇白园村村民曹文良认为:“应该把这个补贴加到粮食上去,卖粮食就有这个补贴,不卖就没有,那样就估计好一点了。现在国家政策是好的,只是调动不了积极性。”

  土地流转,提高种粮效益,国家都有了相关政策和措施,但是这些要落到实处都需要时间。眼下,村民们眼看着土地这样一天天闲置撂荒下去,既心疼,又无奈。他们盼望着这种现象早日改变。

  土地撂荒,说到底还是因为种粮收益低,调动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。要解决这些问题,根本的办法还是得提高生产效率,降低种粮成本、让种粮食能赚更多的钱;而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就是有效路径。也只有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水平,农田基础设置建设和机械化作业才能更好展开。为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,随县和许多地区一样,正在推进土地流转改革。国家粮食局也在不久前指出:新增补贴要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,向专业大户、家庭农场、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,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。这样的目标,不是一个部门、一个地区就能实现的。它必须在“全面深化改革”的过程中,形成社会共识、完善政策配套。

 中国农业新闻网摘编彭启智

【免责声明】:以上图、文、音/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(本网原创文章除外),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。我们尊重原创,也注重分享。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,禁止用于商业用途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。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、法规、政策,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,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,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: 3555333776,微信号:GAN160003,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。电话:010-89525216。本网投稿邮箱:3555333776@QQ.COM。通讯地址:北京市通州区通胡大街78号(京贸中心)二层15号。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,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、来源:XXXXX网站。
点击查看更多评论>>发表感言:
验证码,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。